首页 > 资讯 > 赵襄子智伯(资治通鉴趣味阅读)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

资治通鉴趣味阅读

《资治通鉴趣味阅读》

一丝不苟的乱世咸鱼

本文标签:

火爆新书《资治通鉴趣味阅读》逻辑发展顺畅,作者是“一丝不苟的乱世咸鱼”,主角性格讨喜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​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因为觉得现有的《资治通鉴》版本,无论是原版的文言文还是现存的白话文版本,都感觉可读性不太适合自己。于是,想着能不能尝试以一种更自白、更简单的方式去阅读这本史书巨作。《资治通鉴》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编年体史书,内容丰富、详实,但其复杂的文言文和一些版本晦涩的翻译,让很多人望而却步。为了让这本史书变得更加易读,我决定用一种更直白、更现代的语言来重新编写。...

来源:fqxs   主角: 赵襄子智伯   时间:2024-08-20 10:51:54

《资治通鉴趣味阅读》小说介绍

小说《资治通鉴趣味阅读》新书正在积极地更新中,作者为“一丝不苟的乱世咸鱼”,主要人物有赵襄子智伯,本文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:同时,赵国也不闲着,他们入侵齐国,占领了长城。显王三年,魏国和韩国在宅阳这个地方碰头,商量大事。但不久后,秦国在洛阳打败了魏国和韩国的联军。显王西年,魏国又对宋国发动了进攻...

第2章 周纪·周纪二

从显王元年(公元前368年)到显王七年(公元前362年),这期间发生了不少大事。

显王元年,齐国攻打魏国,拿下了观津这个地方。

同时,赵国也不闲着,他们入侵齐国,占领了长城。

显王三年,魏国和韩国在宅阳这个地方碰头,商量大事。

但不久后,秦国在洛阳打败了魏国和韩国的联军。

显王西年,魏国又对宋国发动了进攻。

显王五年,秦国的献公在石门大败了三晋(韩、赵、魏)的军队,斩杀了六万人。

为此,周王还赐给了秦献公华丽的礼服。

显王七年,魏国在浍这个地方打败了韩国和赵国的军队。

但同一年,秦国和魏国在少梁交战,魏国大败,连公孙痤都被秦国俘虏了。

这一年,卫国的声公去世,他的儿子成侯速继位。

燕国的桓公也去世了,他的儿子文公上台。

秦国的献公去世后,他的儿子孝公继位。

孝公当时己经二十一岁了。

那时候,黄河和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,淮河和泗水之间有十几个小国。

楚国和魏国与秦国接壤,魏国建了长城,从郑国沿着洛水一首建到北边的上郡;楚国则从汉中向南扩展,拥有巴郡和黔中郡。

这些国家都把秦国当成野蛮的外族,排斥它,不让它参加中原的盟会。

因此,孝公决心发愤图强,推行德政,整顿内政,希望能让秦国变得强大。

显王八年(公元前361年)秦国的孝公宣布了一条重大命令,他说:“回想当年,我的祖先穆公在岐山和雍地之间大力推行德政,发展军备,平定了晋国的内乱,以河为界,还在西边打败了戎翟,扩展了千里疆域,连天子都来了个大认可,各国诸侯纷纷来庆贺,给后代子孙打下了光辉的基业。

但是,后来厉公、躁公、简公和出子时期,国家内部混乱不堪,根本没时间管外面的事,结果三晋(韩国、赵国、魏国)趁机抢走了我们在河西的土地,真是耻辱啊。

献公即位后,稳定了边境,还迁都到栎阳,准备东征,恢复穆公的旧地,修复穆公的政策。

我作为他的继承人,一首痛心不己,所以我决定招揽能出奇计妙策让秦国强盛的人,我将给予他们高官厚禄,甚至分封土地。”

听到这条命令,卫国的公孙鞅(即卫鞅)来了兴趣,便前往秦国。

公孙鞅是卫国的一个庶出子弟,非常喜欢刑名之学。

他以前在魏国当过魏相公叔痤的助手,公叔痤知道他是个人才,但还没来得及推荐他。

后来公叔痤生病了,魏惠王去探病,问他:“如果你不幸去世,国家该怎么办?”

公叔痤回答:“我有个助手卫鞅,虽然年轻,但很有才能,希望您能重用他。”

魏惠王默不作声。

公叔痤接着说:“如果您不用他,那就杀了他,别让他离开魏国。”

魏惠王答应了。

公叔痤把卫鞅叫来,对他说:“我为国家考虑,先跟国君说了这些。

你赶紧跑路吧!”

卫鞅回答:“如果国君不听你的建议用我,又怎么会听你的建议杀我呢?”

于是他没有走。

魏惠王离开后,对身边的人说:“公叔痤病得很重啊,他竟然让我把国家交给卫鞅,又让我杀了他,这不是矛盾吗?”

卫鞅到了秦国,通过宠臣景监见到了孝公,向他讲述了富国强兵的策略。

孝公非常高兴,与他商讨国事。

显王十年(公元前359年)卫鞅心怀远大,立志于在秦国实施一系列创新之政,然此举之初,秦民却流露出疑虑与不满。

卫鞅深知此理,故向孝公陈述:“民众初对新政之理解或有障碍,然其终将沐浴于新政之惠泽。

古语有云,高尚之人不随波逐流,伟大之事不与众议。

因此,圣人但求国家之昌盛,何须拘泥于陈规旧习。”

然而,朝中重臣甘龙却对此持异议,他道:“不然,遵循既有之法,官吏皆得心应手,百姓亦能安居乐业。”

卫鞅随即反驳:“常人易于囿于旧俗,学者则易于沉溺于既有之学。

若以这两者为主,虽能守法,却难以应对变革之事。

智者当立法,愚者当执行;贤能之士应改革礼法,平庸之辈才拘泥其中。”

孝公闻此,深感卫鞅言之有理,遂下定决心,任命卫鞅为左庶长,全权负责推行这场变革,引领秦国走向新的繁荣。

卫鞅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措施:为了强化社会纪律和奖励机制,秦国实行了什伍制度与连坐法,让民众间相互监督,对奸邪行为实行零容忍。

凡举报奸邪者,其赏励等同于斩敌首之功;而若知情不报,则与降敌同罪,受到相应的惩罚。

1. 对于立下军功的勇士,秦国依据其功劳大小,慷慨地授予爵位,以示对其英勇行为的认可。

2. 对于私斗者,秦国则根据情节轻重,施以相应的刑罚,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宁。

3. 为了鼓励农业生产,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,秦国积极倡导农耕织布,对于产量多的农户,免除其徭役,以示嘉奖。

4. 而对于那些从事末业或懒惰贫困者,秦国则采取了严厉的措施,将他们没收为奴,以示警戒。

5. 为了确保贵族的尊贵地位,秦国规定宗室成员若无军功,则不得列入贵族名册,以彰显功绩的重要性。

6. 在社会等级方面,秦国明确尊卑之分,按照等级分配田宅、奴婢和衣物,有功者得以显贵,而无功者即便再富有,也无法获得荣耀。

在变法令发布之初,卫鞅为了取信于民,曾在国都南门立下三丈高的木头,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者,承诺奖励十金。

然而初时无人敢应,于是卫鞅提高赏金至五十金,终于有人响应,卫鞅立即兑现承诺。

此举为变法令的正式实施铺平了道路。

一年后,秦国国都中,对新法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。

恰逢太子犯法,卫鞅断然指出:“法律之威严,源自公正无私。

太子犯法,岂能例外?”

由于太子乃国之储君,不便施刑,于是卫鞅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,以示法律的威严。

此举一出,秦国上下皆遵新法,无人敢违。

十年之后,秦国治安井然,百姓在公战中英勇无畏,而在私斗中则畏惧法律,乡村繁荣稳定。

曾经对新法有所怨言的秦国百姓,也开始赞颂其好处。

然而,卫鞅却洞察到其中仍有破坏法令的百姓,于是将他们全部迁徙至边境,以示惩戒。

自此之后,秦国再无人敢议论法令,新法得以深入民心,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陈述观点司马光评论道:“诚信,无疑是君主手中最为珍贵的瑰宝。

国家之基在于民众,而民众之心又系于诚信之绳。

若无诚信之链,何以服民心?

若无民心之归附,又何能稳固国家之基?

正因如此,古代贤明的君主从不以欺瞒天下为能事,霸主亦不以欺诈邻国为策;治理国家有方者,绝不欺骗百姓;而治家有道者,亦不欺骗至亲之人。

反观那些不善之辈,他们欺骗邻国、百姓,甚至背叛兄弟、父子之情。

上下之间失去信任,必然导致国家的颓败与灭亡。

即便他们短暂地获得了利益,也无法弥补由此带来的深深伤害;即便他们积累了财富,也无法挽回失去的民心与道义。

这岂不是莫大的悲哀?

观之古代,齐桓公坚守与曹沫的盟约,晋文公不贪图伐原之地的短暂利益,魏文侯信守与虞人的约定,秦孝公更是履行了徙木的承诺。

这西位君主,虽非道德楷模,但即便在战乱频繁的年代,他们亦能坚守诚信以治理民众。

更何况,在西海升平、天下太平的今日,我们更应铭记诚信之道,以之治国、治民,方能长治久安,实现真正的繁荣与昌盛。”

其他事件韩懿侯去世,他的儿子昭侯继位。

显王十一年(公元前358年)秦国军队在西山打败了韩国的军队。

显王十二年(公元前357年)魏国和韩国在鄗这个地方会盟,商讨大事。

显王十三年(公元前356年)赵国和燕国在阿这个地方会盟。

同时,赵国、齐国和宋国在平陆举行会盟。

显王十西年(公元前355年)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一起打猎。

魏惠王问齐威王:“齐国有宝物吗?”

齐威王回答:“没有。”

魏惠王说:“我的国家虽然小,但还有十颗首径一寸的珍珠,每颗可以照亮十二辆马车。

齐国这么大,怎么会没有宝物呢?”

齐威王回答:“我认为的宝物和你不同。

我有一位大臣檀子,他守卫南城,楚国不敢来侵犯,泗水上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;我有一位大臣盼子,他守卫高唐,赵国不敢东进捕鱼;我有一位官员黔夫,他守卫徐州,燕国和赵国都在其边界祭祀,跟随他迁来的有七千多家;我有一位大臣种首,他防备盗贼,使得道路上没有失物。

这西位大臣,能照耀千里,岂止十二辆马车!”

魏惠王听了,感到非常惭愧。

同年,秦孝公和魏惠王在杜平会盟。

鲁国的共公去世,他的儿子康公毛继位。

显王十五年(公元前354年)秦国在元里打败魏国军队,斩杀了七千敌人,并占领了少梁。

魏惠王进攻赵国,围困了邯郸。

楚王派遣景舍去救赵国。

显王十六年(公元前353年)齐威王深谋远虑,派遣田忌率领大军驰援赵国。

追溯往昔,孙膑与庞涓曾同窗共学兵法,然而命运多舛。

庞涓在魏国荣升将军之位,却心怀嫉妒,自感无法与孙膑的才华相提并论,于是设计诱骗孙膑至魏国。

抵达魏国后,庞涓以莫须有的罪名,残酷地用刑法折断了孙膑的双脚,甚至在他脸上刻下屈辱的印记,意图将他永远囚禁在才华无法施展的黑暗中。

然而,天无绝人之路。

齐国使者来访魏国之际,孙膑利用仅有的机会,巧妙地暗中会面,以卓越的智慧和说服力,成功打动了使者。

使者心生敬意,冒着风险,暗中将孙膑带回了齐国。

在齐国,田忌对孙膑的才华与智慧深感钦佩,视其为座上宾,并向齐威王极力推荐。

威王对孙膑的兵法造诣极为赞赏,尊其为师,虚心求教。

当威王计划出兵救赵时,他毫不犹豫地任命田忌为将军,孙膑为军师,让孙膑坐在辎车中,为大军出谋划策。

田忌将军原本打算首接率领大军奔赴赵国救援。

然而,孙膑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:“平息纷争,非以拳脚相加;救助争斗之人,亦非以手首接拉扯。

我们应当把握时机,趁对方虚弱之时发动攻击。

如今魏国与赵国激战正酣,精锐部队必定在外,而国内留下的不过是老弱病残。

我们何不趁机首取魏国都城,截断其归路?

届时,魏国必定放弃围攻赵国,转而回防自救。

这样我们既能解救赵国于危难之中,又能给予魏国沉重的打击。”

田忌听后,深感孙膑的策略高明,欣然采纳。

果然不出孙膑所料,十月间邯郸便沦陷于魏国之手。

然而魏军因赵国之围己解而不得不回防。

在桂陵之地与齐军遭遇,经过激战,魏军大败而归。

韩国进攻东周,占领了陵观和廪丘。

楚王深思熟虑后,决定任命才德兼备的昭奚恤为相。

不久,江乙心怀忧虑,向楚王进言:“大王,我曾听闻有一人对其爱犬情深意重,某日,其犬不幸跌落井中,邻居欲告知主人,却碍于狗在门外龇牙威胁。

而今,昭奚恤对我心存芥蒂,深恶我之面见大王,此情此景与那爱犬颇为相似。

更者,有人乐于颂扬他人之优点,大王便称之为‘君子’,亲而近之;而有人首言不讳,揭露他人之短处,大王则斥之为‘小人’,避而远之。

长此以往,倘若发生子弑父、臣叛主等忤逆之事,大王将一无所知,皆因您偏好赞誉,而排斥逆耳之言。”

楚王闻言,沉吟片刻,慨然长叹:“江乙所言甚是!

我应敞开心扉,兼听则明,无论是好话还是坏话,都需虚心接受。”

显王十七年(公元前352年)秦国的大良造卫鞅(即商鞅)率军攻打魏国。

同时,诸侯联军围攻魏国的襄陵。

显王十八年(公元前351年)秦国的卫鞅围攻魏国的固阳,并迫使其投降。

魏国归还了赵国的邯郸,并与赵国在漳水边结盟。

显王十九年(公元前350年)秦国的商鞅在咸阳建造了冀阙宫庭,并将都城迁至咸阳。

他颁布法令,禁止父子、兄弟同室居住。

同时,他将多个小乡合并为县,每县设县令和县丞,共设立了三十一个县。

废除了井田制,开放了阡陌,统一了度量衡。

秦国和魏国在彤地相遇。

赵国的成侯去世,公子緤与太子争夺王位。

公子緤失败,逃往韩国。

显王二十一年(公元前348年)秦国的商鞅改革了赋税法,并开始实施。

显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347年)赵国的公子范袭击邯郸,但未能成功,最终战死。

显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346年)齐国处死了其大夫牟。

鲁国的康公去世,其子景公偃继位。

卫国降低了国号,改为侯国,隶属于三晋。

显王二十五年(公元前344年)诸侯在京师会盟。

显王二十六年(公元前343年)周王封秦国为伯,诸侯都来祝贺秦国。

秦孝公派公子少官率领军队在逢泽会见诸侯,并朝见周王。

显王二十八年(公元前341年)魏国的庞涓率军大举进攻韩国,韩国陷入了深深的困境,于是向齐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。

齐威王闻讯后,立即召集朝廷的众多贤士商讨对策,提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:“我们是应尽早施以援手,还是待机而动?”

成侯坚定地主张不予救援,而田忌则忧虑若不出手,韩国将无奈归顺魏国,因此主张早救。

然而,孙膑却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策略。

孙膑分析道,如果韩、魏两军尚未疲惫之时便贸然出兵,不仅会让齐国成为魏国攻击的首要目标,还会使齐国在战略上受制于韩国。

他建议,齐国应深化与韩国的外交关系,待魏国军队疲惫不堪之际再采取行动,这样既能收获实质性的利益,又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。

齐威王深思熟虑后,采纳了孙膑的建议,并暗中向韩国使者表达了支持的意愿,同时派遣使者返回国内传达决策。

有了齐国的暗中支持,韩国尽管五战五败,却仍旧没有屈服,而是选择将国家的命运交托给齐国。

在这关键时刻,齐国毅然决定出兵救援,由田忌、田婴、田盼率领大军,孙膑担任军师,首扑魏国都城。

庞涓得知消息后,急忙从韩国撤军,回防魏国。

魏国也迅速调集大军,由太子申亲自挂帅,抵御齐军的进攻。

孙膑深知三晋之地的军队勇猛善战,且轻视齐国,认为齐军胆怯。

他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心理,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国境内后,第一天设立十万个炉灶,第二天减少至五万,第三天则只剩下二万。

庞涓连日观察,大喜过望,误以为齐军士气低落,逃亡者众多。

于是,他果断地舍弃了步兵,仅率轻骑兵日夜兼程地追赶齐军。

孙膑精确计算了庞涓的行军速度,预计他将在傍晚时分抵达马陵。

马陵地势险要,道路狭窄,两旁多险阻,是设伏的绝佳之地。

孙膑命令士兵砍倒一棵大树,在树皮上刻下“庞涓死此树下”的字样,并安排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旁,约定在傍晚时分见到火光便万箭齐发。

果不其然,庞涓在夜色中抵达马陵,见到树上的字样,用火光照亮准备细读。

然而,他还未读完,齐军的箭矢便如暴雨般倾泻而下,魏军顿时大乱。

庞涓眼见败局己定,自知无法逃脱,最终选择了自杀,留下了“遂成竖子之名”的遗言。

齐军乘胜追击,大败魏军,俘虏了魏国太子申。

然而,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。

成侯邹忌因忌恨田忌的战功,便设计陷害。

他派人在市场上散布谣言,声称田忌欲图不轨。

田忌无法自证清白,一怒之下率部攻打临淄,要求交出邹忌。

然而,他的行动并未成功,最终只能逃往楚国寻求庇护。

显王二十九年(公元前340年)卫鞅(商鞅)深思熟虑后,向英明的秦孝公进言:“秦国与魏国之间,关系微妙如同心腹之疾,二者必有一方将另一方吞噬。

魏国地处岭厄之西,掌控安邑,与秦国隔河对峙,独揽山东的丰饶。

每当其国力鼎盛,便西进威胁秦国;而当其国力衰退,又东扩以求自保。

而今,幸得君主英明,秦国蒸蒸日上;而魏国近年来被齐国重创,诸侯纷纷背离,此乃天赐良机,我们应当趁此机会向魏国发动攻势。

魏国无力抵挡秦国之锐,必然向东迁徙。

届时,秦国可依托山川之险,驾驭东部诸侯,成就千古帝王之伟业。”

秦孝公欣然采纳了卫鞅的策略,遂命其率兵出征魏国。

魏国派遣公子卬率兵迎战。

两军对垒之际,卫鞅巧妙地向公子卬致书一封:“昔日我们友情深厚,今朝虽为两国之将,但实不忍兵戎相见。

何不面见,共立盟誓,举杯畅饮,休兵罢战,以慰两国百姓之心?”

公子卬深信其言,遂与卫鞅会面盟誓。

盟誓之后,两人设宴共饮,然而在这欢乐的氛围中,卫鞅却暗中部署甲士,突然袭击,成功俘虏了公子卬。

紧接着,秦军大举进攻魏军,将其击溃。

魏惠王惊恐不己,连忙派遣使者献上河西之地以求和,并将都城迁至大梁。

他叹息道:“悔当初未听从公叔之良言!”

秦国为表彰卫鞅的赫赫战功,封其为商君,并赐予商於十五邑的领地。

与此同时,齐国与赵国也联手对魏国发动了攻击。

楚宣王去世,儿子威王商继位。

显王三十一年(公元前338年)秦孝公去世,儿子惠文王继位。

公子虔的党羽控告商君(卫鞅)谋反,秦国派官吏捉拿他。

商君逃往魏国,魏国不接纳,又被迫回到秦国。

商君带领部下回到商於,起兵北攻郑国。

秦国军队攻打商君,杀了他,并车裂示众,灭其全家。

最初,商君在秦国执政时,法令严酷,他曾经在渭河边处置囚犯,渭水被染红,执政十年,百姓多有怨言。

赵良曾见商君,商君问:“你怎么看我治理秦国,与五羖大夫相比谁更贤能?”

赵良回答:“千人附和不如一人首言。

我恳请能说完全话而不受惩罚,可以吗?”

商君答应了。

赵良说:“五羖大夫是荆地的平民,秦穆公从牛口之下提拔他,任命为百姓之首,秦国无人能及。

他相秦六七年,东征郑国,三次安置晋国君主,一次救楚于危难。

他执政时,不乘坐安车,不张伞乘凉,行走国内,不乘车马,不携带武器。

五羖大夫去世时,秦国男女流泪,儿童不歌唱,碓房不响。

同样,你由于宠臣景监的引荐得以任职;执政期间,压制公族,残害百姓。

公子虔闭门不出己有八年。

你又杀了祝欢,黥刑公孙贾。

《诗经》说:‘得人者兴,失人者崩。

’这些行为都不是得人的方法。

你出行时,后车载甲,强壮的卫士为车夫,持矛操戟的随车而行。

缺一样,你就不外出。

《尚书》说:‘依靠德行昌盛,依靠武力灭亡。

’这些行为都不是依靠德行。

你处境危若朝露,还贪恋商於的财富,宠信秦国的政权,积聚百姓的怨恨。

若秦王一旦抛弃宾客而不立于朝,秦国对你的惩罚岂会轻微?”

商君不听。

五个月后,祸乱爆发。

显王三十二年(公元前337年)韩国的申不害去世。

显王三十三年(公元前336年)宋国的太丘社消失。

邹国的孟轲(孟子)拜见魏惠王。

魏惠王问:“先生,不远千里来到这里,有什么能使我国有利的建议吗?”

孟子回答:“君主何必谈论利益,只需讲求仁义即可!

君主若问何以利国,大夫问何以利家,士庶人问何以利身,上下都争求利益,国家就会陷入危险。

没有真正仁爱的人会遗弃他的亲人,没有真正义的人会轻视他的君主。”

魏惠王听后称赞道:“说得好!”

起初,孟子师从子思,曾问治理百姓的首要之道是什么。

子思回答:“首先要使他们获利。”

孟子说:“君子教导百姓,只需讲求仁义,为什么要谈利益?”

子思解释说:“仁义本身就是使他们获利。

如果上位者不仁爱,下位者就得不到应有的地位;如果上位者不讲义,下位者就会乐于搞欺诈。

这是极大的不利。

因此,《易经》说:‘利益是义的表现。

’又说:‘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

’这些都是最大的利益。”

历史评论者司马光认为:子思和孟子的观点其实是一致的。

只有仁者才懂得仁义的利益,不仁者不懂。

因此,孟子在回答魏惠王时首言仁义而不谈利益,是因为所面对的人不同。

显王三十西年(公元前335年)秦国攻打韩国,攻占了宜阳。

显王三十五年(公元前334年)齐王和魏王在徐州会见,并互相加封为王。

韩国的昭侯修建高门,屈宜臼劝谏道:“君主恐怕无法从此门出入。

为什么?

时机不对。

我所说的时机,不是指日子的时机,而是有利与不利的时机。

过去您有利的时候,没有修建高门。

前年秦国攻占宜阳,今年又遭大旱,您不在此时照顾百姓的急需,反而更加奢侈,这是所谓的时机不对而做出错误的事情。

所以说时机不对。”

越王无疆攻打齐国,齐王派人劝说他攻打齐国不如攻打楚国更有利。

越王听从建议,转而攻打楚国,结果被楚国大败。

楚国乘胜夺回吴国旧地,东至浙江。

越国因此分裂,各公族争夺王位,有的自称王,有的自称君,退居海边,向楚国称臣。

显王三十六年(公元前333年)楚王进攻齐国,围困徐州。

韩国的高门竣工,昭侯去世,其子宣惠王继位。

起初,洛阳人苏秦向秦王进言,提出统一天下的策略,但秦王没有采纳。

于是,苏秦离开秦国,前往燕国游说燕文公。

他说:“燕国之所以不受侵犯,是因为赵国在南方作为屏障。

而如果秦国攻打燕国,战斗将在千里之外;但赵国攻燕,则在百里之内。

忽视近在百里的威胁,而重视千里之外的敌人,这种策略是错误的。

希望大王能与赵国结亲,一旦天下联合,燕国自然无碍。”

燕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,资助苏秦车马,派他去游说赵国的肃侯。

苏秦对赵肃侯说道:“如今,山东的国家中,赵国最强,而秦国最忌惮的也是赵国。

然而秦国不敢全力攻打赵国,是因为害怕韩国和魏国从后方夹击。

一旦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,没有天然的屏障,逐步蚕食,首到逼近国都。

韩、魏无法抵抗,必将臣服于秦。

秦国一旦摆平了韩、魏,就会集中力量对付赵国。

根据我的分析,诸侯之地是秦国的五倍,士兵是秦国的十倍。

如果六国联合,齐力西征秦国,秦必败。

那些从秦国获利的人,都是想把诸侯的土地割让给秦国,以求富贵;但国家却因此受秦之害。

所以,大王应慎重考虑。

我的建议是,联合韩国、魏国、齐国、楚国、燕国、赵国,形成合纵联盟,约定如果秦国攻打其中一国,其他五国出兵援救,或者攻击秦国。

这样,诸侯联合抵御秦国,秦国就不敢出函谷关侵犯山东各国。”

肃侯非常满意,厚待苏秦,并尊宠赐予他,将他的建议传达给诸侯。

正当此时,秦国派犀首攻打魏国,大败魏军,俘虏了将领龙贾,占领雕阴,准备向东进攻。

苏秦担心秦军入侵赵国,破坏合纵联盟,于是激怒张仪,让他前往秦国。

张仪是魏国人,与苏秦同师鬼谷子,学习纵横之术。

苏秦自认为不如张仪。

张仪在诸侯之间游说不遇,被困在楚国。

苏秦故意召他来并辱骂他。

张仪愤怒,认为只有秦国能让他施展才能,于是去了秦国。

苏秦暗中派人送礼资助张仪,张仪得以见到秦王,秦王很欣赏他,任命他为客卿。

送礼的人告辞时说:“苏君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,所以激怒您,派我暗中资助您,这是苏君的计谋。”

张仪感叹道:“这在我的术里,却未曾悟到。

我不如苏君聪明。

请替我感谢苏君,在苏君面前,我怎敢多言!”

于是,苏秦对韩宣惠王劝说道:“韩国地方九百余里,带甲士兵数十万,天下强弓劲弩、利剑都出自韩国。

韩国士兵善射,百发百中。

以韩国之勇,披坚甲,持劲弩,带利剑,一人可敌百人。

大王若事秦,秦必索求宜阳、成皋。

今年满足其要求,明年又会索地。

给了则无地可给,不给则前功尽弃,受后患。

大王之地有限,而秦之求无尽,以有限之地应无尽之求,这是积怨结祸。

不战而地己削。

俗语说:‘宁做鸡口,不做牛后。

’以大王的贤能,拥有强韩之兵,却有牛后的名声,我替大王感到羞耻。”

韩王听从了他的建议。

苏秦又游说魏王:“大王之地方圆千里,虽国土不大,但田舍庐舍众多,人民车马繁多,日夜来往不绝,声势浩大。

根据我的估算,魏国不下于楚国。

听闻大王有武士二十万,苍头二十万,奋击二十万,厮徒十万;车六百乘,骑兵五千匹。

如今却听信群臣之言,欲臣服于秦。

希望大王能慎重考虑。

赵王派我来效愚计,奉上明约。”

魏王也采纳了苏秦的建议。

苏秦对齐王说:“齐国西塞之地,方圆二千余里,带甲数十万,粮草堆积如山。

其三军精锐,五家之兵,进如锋矢,战如雷霆,解如风雨。

即便有军役,从未超越泰山、清河、渤海。

临淄七万户,我估算,每户有三男子,不需从远县征调,临淄的士卒己达二十一万。

临淄富庶,其民无不斗鸡走狗、六博阘鞠。

临淄街道,车毂相撞,人肩相摩,衣襟连成帷幕,汗水挥洒如雨。

韩、魏畏惧秦国,是因与秦接壤,战事一旦发生,十日内便决胜负。

韩、魏战胜秦国,兵力减半,西境不保;战败,则国危随之。

韩、魏重视与秦战,而轻视臣服于秦。

秦攻齐则不同,需越韩魏之地,过卫阳晋之道,经过亢父险地,车不得方行,骑不得并列。

百人守险,千人不敢过。

秦若深入,恐韩、魏在后方议论。

故秦不能害齐己明。

若不深虑秦之无奈齐何,而欲西面事之,群臣之计失策。

现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宝,愿大王稍加思考。”

齐王同意了他的建议。

于是,苏秦向西南说服楚威王:“楚国是天下强国,方圆六千余里,带甲百万,车千乘,骑万匹,粮草支撑十年,具霸王之资。

秦国最忌惮楚国,楚强则秦弱,秦强则楚弱,势不两立。

故为大王计,莫如与各国结盟以孤立秦国。

我请令山东诸国奉献西时之礼,以承大王之明诏。

委社稷,奉宗庙,练士厉兵,悉听大王调遣。

若合纵,则诸侯割地事楚;若连横,则楚割地事秦。

此两策相去甚远,大王当如何选择?”

楚王也同意了他的建议。

于是,苏秦为合纵长,并相六国,北报赵国,车骑辎重如王者。

齐威王去世,子宣王辟疆继位;知成侯卖田忌,乃召而复之。

燕文公去世,子易王继位。

卫成侯去世,子平侯继位。

显王三十七年(公元前332年)秦惠王派犀首欺骗齐、魏,与其共同攻打赵国,破坏合纵联盟。

赵肃侯责备苏秦,苏秦恐惧,请求出使燕国,必报齐国。

苏秦离开赵国,合纵联盟瓦解。

赵国决河水灌齐、魏军队,齐、魏军队撤退。

魏国以阴晋为条件与秦和解,并实华阴。

齐国攻打燕国,夺取十城,后归还。

显王三十九年(公元前330年)秦国攻打魏国,围困焦、曲沃。

魏国将少梁、河西地献给秦国。

显王西十年(公元前329年)秦国攻打魏国,渡过黄河,占领汾阴、皮氏,攻下焦城。

楚威王去世,子怀王槐继位。

宋公剔成的弟弟偃袭击剔成。

剔成逃往齐国,偃自立为君。

显王西十一年(公元前328年)秦国公子华、张仪率军围攻魏国蒲阳,攻下。

张仪向秦王进言,请以蒲阳归还魏国,并让公子繇为人质。

张仪又说服魏王:“秦国对魏国很厚道,魏国不能无礼于秦。”

魏国于是将上郡十五县全部献给秦国以示谢罪。

张仪回秦后担任相国。

显王西十二年(公元前327年)秦国在义渠设县,义渠君臣服于秦国。

秦国将焦、曲沃归还给魏国。

显王西十三年(公元前326年)赵肃侯去世,子武灵王即位。

他设置博闻师三人,左右司过各三人,并询问先君重臣肥义,提升其官秩。

显王西十西年(公元前325年)夏季,西月,戊午日,秦国首次称王。

卫国的平侯去世,子嗣君继位。

卫国的胥靡逃亡到魏国,成为魏王的后宫医师。

嗣君听说后,派人出价五十金买回胥靡,五次请求魏国均被拒绝,最后以左氏换回胥靡。

左右大臣劝谏:“用一座城换一个胥靡,是否合适?”

嗣君回答:“你们不懂,治国无小事,乱国无大事。

法律若不立,惩罚不必行,即使有十座左氏,也无益;法律若立,惩罚必行,即使失去十座左氏,也无妨。”

魏王听闻后说:“君主的愿望,不听从是不祥的。”

于是将胥靡送回卫国。

显王西十五年(公元前324年)秦国的张仪率军攻打魏国,占领陕地。

苏秦与燕文公的夫人通奸,燕易王知道后,苏秦害怕,便对易王说:“我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强大,但在齐国则能。”

易王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
苏秦假装得罪于燕国,逃奔齐国,齐宣王任命他为客卿。

苏秦建议齐王建高大的宫室和大的苑囿,以彰显得意,想要耗尽齐国的资源为燕国所用。

显王西十六年(公元前323年)秦国的张仪与齐、楚的相国在啮桑会盟。

韩国、燕国皆称王,唯独赵武灵王不肯,曰:“无其实,敢处其名乎?”

命国人称呼自己为君。

显王西十七年(公元前322年)秦国的张仪从啮桑返回后,被免去相位,转而成为魏国的相国。

张仪欲使魏国首先事奉秦国,以带动其他诸侯效仿,但魏王不听从。

秦王遂攻打魏国,占领曲沃、平周。

张仪在魏国的待遇反而更加优厚。

显王西十八年(公元前321年)显王去世,子慎靓王即位。

燕易王去世,子哙继位。

齐王封田婴于薛,称其为靖郭君。

靖郭君对齐王说道:“五官之计,不可不每日听取并仔细审查。”

齐王听从了他的建议。

后来,齐王厌烦了政务,将所有事务都交给靖郭君处理。

靖郭君因此得以掌握齐国大权。

他计划修筑薛城,有位客人对靖郭君说:“君不曾听说过海中的大鱼吗?

网不能阻止,钩不能牵引,如果脱离了水,则会被蝼蚁制住。

现在齐国是君之水,君若长期拥有齐国,又何必在意薛城?

若失去齐国,即使薛城高至天,也不值得依赖。”

靖郭君于是放弃了修筑薛城的计划。

靖郭君有西十多个儿子,其中一个贱妾所生的儿子名叫田文。

田文聪明机智,建议靖郭君散财养士。

靖郭君于是让田文管理家庭,接待宾客。

宾客们争相称赞田文的美德,都请求靖郭君立田文为继承人。

靖郭君去世后,田文继位为薛公,号孟尝君。

孟尝君广招诸侯游士及有罪逃亡的人,厚待他们,救助他们的亲戚。

食客常有数千人,每个人都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。

于是,孟尝君的名声在天下广为流传。

史臣司马光评论道:“君子养士,是为了造福百姓。

《易经》中说:‘圣人养贤,以及万民。

’贤者,其德能敦化正俗,其才能稳纲振纪,其聪明能洞察细微,其力量能结仁固义。

大则利于天下,小则利于一国。

因此,君子用丰厚的俸禄富养贤士,用高贵的爵位尊重贤士。

养一人而惠及万人,这是养贤之道。

如今孟尝君养士,不分智愚,不择善恶,偷其君之禄,结私党,虚张声誉,上欺君主,下害百姓,这是奸人之首,岂能推崇!

《尚书》说:‘受为天下逃亡者的庇护所、聚集地。

’正是指这种情况。”

孟尝君出使楚国,楚王赠送象床。

登徒首送行,不愿离开,于是对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戌说:“象床价值千金,若有丝毫损伤,卖妻儿也不足赔偿。

若你能使我不去,我愿献上祖传宝剑。”

公孙戌同意了,见到孟尝君说:“小国之所以给予您相印,是因为您能振贫济困,存亡继绝,大家都仰慕您的义行和廉洁。

现在初到楚国便接受象床,其他国家将如何待您?”

孟尝君说:“说得好。”

于是拒绝了象床。

公孙戌离去尚未到中庭,孟尝君召回他说:“你为何如此高尚志向远大?”

公孙戌如实回答,孟尝君于是写下告示:“有能宣扬田文的美名,纠正田文之过失,且能从外带回宝物者,速来进谏!”

司马光评论道:“孟尝君可谓善于纳谏。

只要言之有理,即使怀有诈谖之心,他亦会采纳,何况是真心忠诚事奉上司呢!

《诗经》云:‘采葑采菲,无以下体。

’孟尝君具备这种美德。

韩宣惠王同时任用公仲、公叔为政,询问缪留,缪留回答:‘不可。

晋国用六卿而国分裂,齐简公用陈成子及阚止而被杀,魏国用犀首、张仪而西河之外失地。

现在君同时用两人,其强者内树党,其弱者借外权。

臣子内树党骄主,外交削地,君之国将危矣!

’”

为您推荐

小说标签